
据环球时报报道,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访华,却在临出发前取消行程。当地时间27日,瓦德富尔表示,他计划“尽快”与中方通话,并重新安排访华行程。谈及原定行程取消时,他解释说:“那只是推迟,不是取消。”
“德国政府与中方保持着长期的良好关系,我们始终准备好(与中方)对话。”瓦德富尔接受采访时说。他还谈到了稀土问题,“我们致力于确保与中国在所有领域,包括稀土和芯片领域,实现公平贸易,并相信在北京也能找到合作伙伴。”
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资料图。图源:视觉中国
如果按照原计划,瓦德富尔此时此刻就该在北京了。为什么临时取消呢?
德国方面的解释是: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。
按德国的预设,他们准备的是“稀土、台湾问题、俄乌冲突”的组合拳,准备好好给中国“上一课”。瓦德富尔今年访问日本和印尼时多次对中国说三道四,但那起码不是在中国眼前。此番选在访华前对中国指指点点,把傲慢与偏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德国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迪斯·阿赫梅托维奇25日直言,“在全球局势紧张的阶段,与中国的直接对话尤为重要”。他呼吁德国应重新思考对华战略,应“尤其在和平、安全、经济、贸易等问题上”深化对话。
德国政府副发言人斯特芬·迈耶27日强调,德方仍有兴趣与中国进行“尊重和良好的交流”。他称,德国希望继续密切合作,中国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。
迈耶还称,德国总理默茨也有访华计划,不会受到瓦德富尔访华行程变化的影响。
与此同时,德国商界正在用实际行动投票。据环球时报报道,从瓦德富尔原定的访华团成员看,德国工业界代表团的集体缺席被视为对其方针的不信任投票。
曾几何时,美国是德国制造业利润的重要来源。但如今,受制于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,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,超过一半受访企业计划减少对美贸易,四分之一企业暂停或取消在美投资。
此外,根据德国官方统计,今年1月至8月,中国取代美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。
“这是默茨政府的超级外交灾难。”环球时报援引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的报道称,德国经济已停滞三年了,眼下默茨正在努力重振经济,他一直寻求与中方领导人会面讨论相关问题,然而外长取消行程,让计划变得更加复杂。
德国《焦点》周刊23日刊登了资深媒体人施泰因加特的评论文章,他一针见血地指出,瓦德富尔在对华事务上延续了前任贝尔伯克的说教模式,“找不到调、踩不到点”,与德国那些备受世界尊敬的前任外长相比,完全不在一个档次。
施泰因加特在评论中写道,西方看待中国的视角已经改变——曾经中国是伙伴、钦佩的对象,如今却被视为战略竞争者。这种心态转变导致西方陷入一种“道德防御”,反而暴露出战略短视。
长安街知事(微信ID:Capitalnews)注意到,西方国家,尤其是欧洲国家,正陷入一种奇怪的“分裂症”:一方面知道在经济上离不开中国;另一方面却在政治上不断追随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,但真实能力又跟不上。
于是我们看到,在欧洲经济增长乏力、社会焦虑上升的背景下,曾经的强国一个个变身“嘴炮王者”,大打“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牌”,对华政策美国化。一个个自保都费劲,还急着给中国“立规矩”。
比如英国翻来覆去炒作“中国间谍威胁”,荷兰对着中资半导体企业摩拳擦掌,欧盟叫嚣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……说最狠的话、做最怂的事,矛盾的姿态恰恰暴露了西方的战略困惑。
而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惩罚,在于理解。施泰因加特指出,不要盲从“华盛顿政治工厂”制造出来的“时尚”,或许,我们还能向中国学到点什么,而非惩罚中国。
他列出了五个德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的领域,分别是电动汽车、市场经济、产业政策、国家资源战略和贸易政策。
而这五个领域,其实也是中欧可以合作的五大方向。
施泰因加特认为,对中国,西方不应敌视,而应好奇。如今,连哈佛肯尼迪学院都在课堂上研究“中国模式”,譬如“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可以向中国学什么?”施泰因加特还诙谐地建议瓦德富尔“悄悄混进课堂里去听讲,这对他本人和德国出口产业的根本利益都有好处”。
瓦德富尔的访华“推迟”,是德国外交路线的一次警钟。对德国也是一次反思的契机:在面对中国崛起时,是继续僵持,还是擦亮眼睛、重新理解对话的可能?
不仅默茨政府需要找到答案,西方国家都需要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